教孩子做個好主人、好客人

 出處:親子天下20 

 

 

◎作者:黃柏嘉  出處:親子天下20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  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,父母應該怎麼教孩子,才能做個道地的好主人?而受邀拜訪的孩子怎樣做,才會是一個很棒的小客人?

 

七歲的小傑在星期天被早早叫起床,爸媽告訴他待會陳叔叔一家人會到家裡來。小傑心裡很不高興,因為陳叔叔家的小智會亂動他的玩具。如果小傑制止,就會挨爸爸的罵,教訓他不要這麼小氣,他真的很不喜歡今天的聚會。

 

小智也不喜歡今天的聚會,他很害怕陌生的環境。而且要跟小傑做朋友真的好難,他總是臭著一張臉,不知道在氣什麼。被迫要跟小傑共處一個下午,真的很令人痛苦,好像做什麼都不對。陳叔叔一家人剛到家裡,小傑就躲在房間裡,不肯出來打招呼,在媽媽強勢的要求下,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出來問聲好。小智則是躲在媽媽的背後,不發一語。

 

 

後來,兩人在房間裡更是一團混亂,小智順手拿起地上的一台汽車玩具玩,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。沒想到那正好是小傑最寶貝的汽車,小傑氣得破口大罵,兩人大吵了起來。這次的聚會就在兩家人的尷尬中結束。無論是要幫助孩子成為「好主人」或「好客人」,父母背後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能夠有得體、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表現。要協助孩子扮演好這兩種角色,需要關注的層面並不相同,以下分為兩個部分說明:

 

 

做個「準備充分」的小主人

 

  一、讓孩子參與聚會的規劃與邀約:大多數父母在規劃家中的聚會時,很少會邀請孩子加入討論,或事先徵詢孩子的意見。因此有許多孩子是在訪客將抵達的當天,才從父母口中得知,家裡會有訪客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孩子不會對聚會有參與感,會認為那是父母的聚會,與自己無關;當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會中扮演何種角色,只能被動聽從父母指示。

  父母可以考慮在規劃家中聚會的開始,就跟孩子一起組成聚會籌備小組。規劃時納入孩子的想法,並分派適合孩子年齡的工作給他,例如:協助打電話邀請對方家庭的小朋友、協助打掃環境、聚會當天負責招待其他小朋友……等。這種全家一起並肩完成聚會的經驗,可以有效增進家人情感,孩子也在過程中,學習扮演好主人應有的責任感與細心。

 

  二、給孩子多一點準備時間:父母有時會在聚會中,要求孩子表演某項才藝,或要求孩子與來訪的小朋友分享玩具,卻沒有事先給孩子時間準備。當孩子扭捏、害怕、生氣或拒絕分享玩具時,父母可能還會怪罪孩子,認為孩子表現得不夠大方、得體,這樣的做法其實對孩子的心理是多重傷害。

  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:如果有意邀請孩子表演才藝,應儘量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,並給予孩子事前演練的時間,才能在聚會當中要求表演。如果預期當天會有其他小朋友,讓孩子有機會事先把那些對他有特殊意義而無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(例如:有依附意義的布偶,或是孩子特別珍視的玩具),避免因為其他孩子取用這些玩具而發生衝突。

 

  三、事後給予孩子回饋:禮貌是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逐步養成的,所謂「有禮貌」泛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設想,並做出合適的對應行為。但孩子認知能力有限,通常需要父母與其討論並給予明確的回饋,才能將經驗轉化為學習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因此,在聚會結束後,全家人適合一起坐下來,討論今天聚會的經驗,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現得很得體?哪些部分可以更精進?父母要儘量清楚描述觀察到的行為,精確提出可改善的建議,詳述背後的理由與想法,並開放的聆聽孩子的回饋。藉此歷程就能一點一點的累積孩子對禮節的理解,並能內化到日常生活中。

  

 

做個「行為得體」的小客人

 

一、從明確清楚的基礎行為開始:禮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。行為得體與否,常隨著情境的不同,而有很大的差異。父母期待孩子當小客人時,能夠覺察情境中潛在的規則,並且讓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,這對於多數的孩子是很困難的。

 

 

家長必須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,例如:「看到人要問好!」、「若要取用東西必須先徵得同意。」……,以此做為對孩子行為要求的基本標準,待孩子熟練之後,再逐步提高要求標準。但光設定基本行為指標,無法讓孩子面對社交場合多變情境的挑戰,可以再搭配事後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,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。

 

 

 

二、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: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,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?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,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的限制,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禮節上的問題。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:期待他保持二○~三○分鐘的專注與安靜是合理的;但若期待他在一個純談話性質的成人聚會中,能保持安靜四小時,就是強人所難了。因此父母在考慮帶孩子赴約時,需要一併考慮孩子的限制,不要把孩子放到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中,在孩子違反情境要求時,又給予處罰與責罵。

 

 

 

三、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:父母可以先幫忙蒐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,如興趣、年齡、個性等,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,降低心中的焦慮。另外,可以搭配主人∕客人的親子互動遊戲,幫助孩子熟練特定的行為或對應方式,好比如何向對方問好?如何主動要求參與遊戲?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徵詢同意?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,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;之後也可以互換身分練習,再搭配活動後的討論,讓孩子能用輕鬆的角度,來面對將到來的陌生情境。

 

 

 

要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體合宜的表現,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。禮貌的培養要透過人際經驗的累積,不是透過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獲得。父母要儘可能讓孩子有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,並且跟孩子一起摸索、嘗試、討論,思考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。

 

 

 

除此之外,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,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。父母要先以身作則,以禮貌的態度對待孩子,因為孩子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,才有能力發自內心表現出禮貌的行為。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、外出訪客時,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,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,進而將孩子培養成「好主人」、「好客人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※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: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3272

 

arrow
arrow

   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